深耕40年!上大这位教授的课堂魅力何在?
他深耕传播领域40余年
从新闻工作者转型为传播学学者
曾任职于上海电视台
新民晚报、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
他学术研究成果丰硕
带着初心回到家乡教书育人
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
他是来自上海大学
新闻传播学院的李喜根教授
个人简介
李喜根教授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,1981年起在国内从事新闻工作,曾先后任职于上海电视台、新民晚报和科技日报。1989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得硕士学位,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,1999年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,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、阿肯色州立大学、南伊利诺大学任教,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、教授。
他于2019年7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加入上海大学,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,承担本科生和硕士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,进入上海大学以来,共培养了20名硕士研究生、2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留学生。
四十年耕耘不倦,从传播者到研究者
回忆起在新闻传播领域学习工作的四十余年,李喜根教授认为,新闻实践和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的。他说:“我做了很多年的新闻工作,对新闻行业和新闻传播专业有着较深的了解。早年间在新闻实践中积累的问题,成为后来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课题。新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,有助于萌发与实践相关的研究课题,引发对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,进而用理论来解读、分析和指导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,新闻实践成为推动新闻传播研究的有益经历。”
李喜根教授在美国、中国香港等地任教多年,2019年加入上海大学。他表示,“选择来上海大学首先是因为这里的学术环境宽松自由,研究人才聚集,上海大学为我继续从事有创新、开拓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充分有力的支持。同时,我也很期待和老师同学们分享教学研究经验。上海是我出生、成长的地方。在外学习、工作了几十年后回到家乡,回到人生理想之梦开始的地方,我感到格外亲切和适宜。”进入上海大学后,李喜根教授熟悉环境,很快便融入了研究团队,在媒体效果、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有学者根据对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分析,统计出2018到2022年间中国学术机构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前十位的新闻传播学者,上海大学李喜根教授名列其中。
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
在谈到对教育和教师的理解时,李喜根教授表示,“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、分析判断能力,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。作为一名教师,在培养、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传授知识、经验和方法是应尽的职责,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开拓创新的能力。”
多年的海外任教经验让他在这方面有更深刻的体会,“内地同学最典型的问题就是问我,‘老师,我这样可以吗?’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他们突破自己的思维框架。我的回答是,你有完全的自由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但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支撑。而寻找充分理由和依据的过程,正是自主学习、深入思考、突破框架的过程。”在李喜根教授的课堂上,除了讲授专业知识、讨论研究问题,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立研究的课题,同学们自主解析课题、设计研究方案,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突破能力。
在教学方式上,李喜根教授尤其注重与同学们的交流,每星期都会安排时间和学生讨论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。他鼓励同学们多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,“老师的责任就是解惑。在研究方面,老师比同学们多一些经验, 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能启发同学的创新思考, 帮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。”李喜根教授介绍道,他在交流中一般不会给出问题的答案,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,启发同学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合理方法。他鼓励大家去探索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,在思想碰撞中收获学习和研究的新思路、新成果。同时,“这样的互动对老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启发。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。”
李喜根教授同样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。他说:“大学教育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该和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紧密结合。”引导学生分析问题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最基本的,真正有价值、有意义的课题都充满着社会关怀。李喜根教授认为,教师有责任指导同学们在选择和开展研究课题时,怀着对社会发展、对人类进步的使命感去关注社会问题,学生寻找问题、完成课题需要关注社会、了解社会、参与社会、融入社会,是面对社会矛盾、学习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。学生在学习知识、开展研究的同时,更要不断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,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传承校训精神,鼓励学生直面挑战
李喜根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将“自强不息,道济天下”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。他说:“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,没有人会一帆风顺,如果我们不去面对,只是躲避,问题依然存在。”他回忆自己的留学经历,“在我们那个年代去海外留学困难重重,关山难越,能一路走下来,靠的是不气馁、不放弃的信念。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,人生很难跨越障碍、拾级而上,走向成功。”李喜根教授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勇敢面对挑战、以平常心面对挫折,虽然人生路途不一定平坦,但是每一次迎接挑战的经历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。
谈及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寄语时,李喜根教授思索一番后表示,希望同学们培养独立意识、凝练创新精神、确立清晰目标、坚持百折不挠的信念。“独立意识是立足社会、参与发展、创立事业的前提。创新精神是不断超越自己、突破陈规陋见、迈向更高台阶的动力。清晰目标是追寻和实现梦想的方向。百折不挠是年轻一代坚持梦想、迎接挑战、创造辉煌的必经之路。”
【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】
来源:教师工作部 新闻传播学院
文字:蔺佳心
排版:裘玄宇
责编:吴沁
往期推荐
点个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!